2021 年,对整个开源世界来说是特殊的一年,从诞生年龄来看,它已进入“而立”。

30 年前,来自芬兰的大学生 Linus Torvalds 创造了 Linux 操作系统内核。经过 30 年的发展,这个当年因个人兴趣而诞生的开源项目,如今已经发展成全球最大、参与开发人数最多的超级项目,数以万计的开源软件都基于 Linux 系统开发而来,并催生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开源软件基金会之一 —— Linux 基金会。

作为一家非盈利组织,Linux 基金会集聚了众多技术爱好者,见证了开源这30年的风起云涌,其贡献的创新代码也改变了诸多软件、硬件的生态链,随之而起的各个开源基金会更是带领着优秀贡献者的技术,改变了整个行业。

7月9日,由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与 Linux 基金会联合开源中国共同举办的“GOTC 全球开源技术峰会”在上海世博中心举办,在这开源而立之年共话科技协作创新的深刻话题。开源中国CEO马越在接受朋湖网采访时认为,开源无关政治和国界,它是一个伟大的社会化协作,“没有一样东西能像开源一样,在接受全世界的监管的同时,还能接受全世界的贡献。”


开源中国 CEO  马越

01 

开源核心理念:共建、共治、共享

事实上,不管是现在风头正盛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还是宏伟蓝图的万物互联,底下永远有一个伟大的开源软件进行支撑,没有这些开源软件,就没有这些真正所谓的新的技术概念和领域。马越表示,开源是集大家所长,促进整体繁荣的技术底座。从底层的编译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编程语言,再到服务器,浏览器等上层应用,无数开源项目相互彼此成就。

从具体的基础设施开源开放来看,蚂蚁集团 OceanBase 的 CEO 杨冰的分享或许可以带来一些思考。他认为,开源开放对其有三方面的帮助。第一,它帮助软件从内部专有场景,走向通用场景。第二,通过开源的方式,能够更快进入到不同领域,来让这些领域去打磨产品。第三,学术方面,只有通过更开放的模式,才能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健康地推动整个领域的发展,在工程落地发展的过程中突破理论的实践。

宏观来说,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理事长杨涛则表示,在整个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开源开放和整个生态新一代的融合,(互相之间)产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生物化的进化,能够让信息产业界迎来新的大爆发。随着历史进程发展,开源会对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在此,我们希望通过开源的核心理念,共建共治共享,共同构建一个全球化的基础设施、全球化的开源生态、以及全球化的知识图谱,共同治理全球化的数字协议、全球化的数字标准、以及全球化的框架,同时我们共享先进的项目成果、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知识产权带来的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共建、共治、共享,这也是开源新时代最大的意义。

不过,开源也因其开放和归属的尺度和界限问题颇受争议。2001年,时任微软CEO Steve Ballmer曾说过一句著名的反开源口号:”从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来看,Linux就是无可救药的毒瘤。“

但打脸的是,从2014年新CEO上任以来,微软先后开源了旗下包括.NET在内的重要项目,推出免费且开源的Visual Studio Code,将旗下产品全面支持Linux跨平台运行,陆续加入或参与建立各种开源组织。

2016年,微软成为全球范围内为开源社区贡献代码最多的公司。

或许,实践比口号更能看出真正的价值。

02 

开源商业化正在崛起,受资本热捧

随着开源在越来越多的前沿技术领域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源公司的商业化蓬勃发展,投资到开源领域的资本也大大增加。

2020年11月,成立于2015年的国产企业级开源分布式数据库厂商PingCAP拿到2.7亿美元的D轮融资,其融资额之巨大创下了开源领域的记录。马越笑称,这已相当于一个小型上市公司的市值;五源资本创始合伙人刘芹也将之形容为“数据库及全球开源领域新的标杆和里程碑”。

其实,说到将开源商业化,这也是开源模式发展的一个必经之路。

伟大的技术因开源而生,之后成为了伟大的科技巨头;此后这些巨头又去做开源,这可不是在追本溯源,而是为了做开发生态,以获取更多开发者的服务和支持。如今,除巨头外,还出现了很多以开源作为商业化项目的公司和组织,为整个开源的生态注入了新鲜的运作模式血液。

事实上,这种开源的商用化在国际上已经颇为成熟。据OSS Capital数据,2020年,全球已有41家开源商业化公司收入超过1亿美金,其中包括10家上市公司。 

在第一批开源上市公司中,做分布式文件数据储存的MongoDB,成立于2007年,在10年内以12亿美金上市,即便在美股遭受重创的情况下,依旧保持了20倍以上的PS;近期,云计算软件开发商Confluent 也正式向 SEC 提交了 IPO 招股说明书,旗下产品中,最有名就是开源流处理平台 Apache Kafka。

开源从一个自发性的软件自由运动,变成了人人可参与的社会化协作,并且通过商业化的运作延续其可持续性和可拓展性,从减少软件成本的节流走向了创新的开源,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知识产权的认定。

马越向朋湖网表示,开源的软件许可证是一个非常博大精深的知识产权领域。此前,国内一直没有自己的开源软件许可证,直到2019年首个由国人发起的开源许可证 —— 木兰宽松许可证(MulanPSL v2.0)通过 OSI 认证,成为国际化开源许可证,这才标志着中国本土开源拐点的到来。

03 

中国开源:从应用大国到创新大国

5年,中国开源市场经历了从破土期到云涌期的风云变幻。

的确,开源文化诞生于欧美,大部分重要的开源项目也由国外主导的开源社区和基金会引领,但随着国内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关注并投身开源社区参与贡献,中国的开源生态近年来也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

除上述提到的木兰许可证的发布;同年,中国首个开源基金会 ——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也正式挂牌成立,发展到今天,已经接纳十余个由国内团队主导的优质开源项目,为本土开源企业提供了一个专业、可靠的发展平台。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互联网科技巨头的崛起,中国正从一个开源的应用大国向创新大国转变。

马越向朋湖网介绍,没有国外的开源技术,也就没有今天所有互联网公司的繁荣。“因为互联网公司没有任何财力去买传统的套装软件,像IBM、甲骨文、微软,所用的底层技术也都是开源的。”中国大量的互联网公司也因此而受益。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开源生态只索取而不贡献。”近几年,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如华为、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都纷纷贡献了大量优秀的开源项目,在国际上也取得了国际影响力,比如近期特别热门的OpenHarmony——开放鸿蒙,“在移动端未来可能会成为比肩安卓这样伟大的一个开源的操作系统。”

中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开发者群体,并且在国际主流代码平台中的贡献率不断上升,一大批优秀的中国开源企业走向全球 IT 行业的前列。更加令人期待的是,国家层面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首次将开源纳入十四五规划。国家信息安全中心副主任董大健表示,“对中国开源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

不过,董大健也提醒,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整个开源体系也存在着一些风险和挑战。

04 

风险与挑战

从技术上看,比如,开源的体系带来了新的信息安全系统性的风险,包括开源项目代码的质量、安全的漏洞、安全体系的建设等;再比如,开源体系缺乏统筹的规划,在各个技术发展领域冷热不均,肥瘦不匀。有些新的领域吸引了全球大数量的开发者去追逐;有一些非常重要相对冷门的领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投入,导致有一些已经在我们整个信息技术领域和其他技术领域里广泛应用的一些项目得不到持续更新,带来了一些系统性的风险。

而作为开源历史上的奠基者, Linux 创始人 Linus Torvalds也提出了这30年来在维护 Linux 内核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并对想要参与 Linux 内核贡献的中国开发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Linus Torvalds 表示,Linux 内核发展最大的挑战是适配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硬件,同样,所有困难且前沿的创新技术也大多集中在硬件上。他希望想要参与 Linux 内核或其他任何开源项目贡献的开发者,可以一步一个脚印,从小事做起,从个人感兴趣的事情开始做,慢慢找到自己能够为项目做出真正贡献的部分。

而从整个生态来看,眼下,全球单边主义有抬头趋势,开源作为开放的世界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和发展的态势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董大健表示,这需要我们全球开源人士共同努力,共同探索,寻找一条更适合人类发展的新的开源体系的建设。

对中国来说,培育开源生态是中国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等创新联合体发展,开源已经成为中国信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趋势。

中国科学院梅宏认为,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开源创新,有助于建设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新体系;同时要理性实施开源策略,鼓励中国企业、个体、单位积极融入国际的开源社区,站在巨人肩膀上学习发展,靠贡献来逐步增加中国的话语权;另外建议从中文社区入手,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建立若干的中文社区,在这个基础之上逐步成长。

在人才储备上,梅宏也指出,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开源上是缺失的,需要注重布局开源教育,加强对开源的文化教育、意识教育和技能教育,把开源技术和开源实践融入现有的课程体系、教育体系中去。

结语

从机械化思维到大数据思维,从零和博弈到协同供应,人类的文明已从工业时代的工业化思维向数智文明时代的数字化思维转变。

在此背景下,开源软件彻底改变了全球的软件格局,实现了大众化的协调、开放式共享,持续化的演化,带来了整个产业结构的变化。

Open Source,Open World。马越表示:“我相信开源无关政治和国界。愿开源的力量与大家同在!”

本文作者龚晨霞,长期关注科技与企业服务,微信Gcx847076575。欢迎业内人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