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是否会替代“RPA”的市场地位?

回顾过往,流程自动化的愿景源自信息爆炸式增长的互联网时代中后期。时代变化的同时企业需求及流程自动化这项技术的名称也随之改变。从“按键精灵”到“脚本程序”再到“RPA”,它的功能也从最初的抓屏工具升级为运营服务售后自动化软件,最后又变成“解放双手”,100%代替人类繁琐单一性工作。

近年来,由于科技发展速度增快,市场环境及企业需求不断升级,RPA的针对性功能越来越难以适应与日俱增的企业自动化需要,企业已不再满足于流程创建等基础性自动化功能。需求的升级对RPA企业提出深度自动化及通用性的数字化转型新要求。

此外,随着中国本土RPA公司逐渐为人所知,其发展潜力也逐渐显露。据IDC预测,到2023年,全球RPA软件市场规模将达到39亿美元,中国RPA软件市场将达到10.2亿美元,约占全球总市场26%。尽管如今我国RPA普及率在全球仍处于低位,但其快速增长趋势引导着企业对智能流程自动化的展望和布局。

并且,“IPA”(AI+RPA)的出现,使得传统RPA在保留原本功能的同时,增强其智能化程度和复杂场景适配度,满足现阶段企业自动化需求。未来或许“IPA”能够更好的适应与日俱增的企业自动化需求,获取更多发展空间。

01

AI技术,推动RPA向“IPA”发展

国产RPA企业「实在智能」认为,未来RPA将会向着“IPA”方向发展。

传统RPA由设计平台、机器人、控制平台组成,其中,设计平台在可视化页面进行流程编辑;机器人负责执行操作;控制平台负责多个机器人运行,保障整体软件的分工合理和运行顺畅。以往,这种三件套运行方式即可满足企业自动化需要。

然而,现阶段人对RPA的要求从“流程自动化”向“具有智能决策能力的超自动化平台”持续推进,旧能力与新需求间产生难以逾越的鸿沟。基于此,实在智能将其500多个组件及AI云脑进行升级,将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转化为含AI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的人工智能流程化产物,开拓出一条与众不同的IPA道路。

实在智能创始人兼CEO孙林君认为,传统RPA依靠操作系统底层控制软件来进行操控,而底层框架深度依赖系统层面技术升级。在底层技术的基础上加入AI技术后,软件就能够对页面可控元素进行识别,有效拓宽RPA自动化边界。从而达到拾取能力、运行稳定性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大幅提升。

在流程自动化软件操作过程中,元素拾取是第一步。拾取精准度的高低直接决定软件操作成功几率。传统RPA的拾取精准度相对较低,在功能密集区域常会出现无法识别或误触现象,增加AI功能后,RPA软件就能够做到在极小像素范围中准确识别目标,提高操作成功性。

运行过程中,RPA软件常常受到电脑弹窗或其余突发状况影响产生操作失误。而IPA在异常环境识别和自主修复上具有优势,在通过自身AI能力检测出环境异常后,能够遵循AI云脑指令对其进行处理修复。

此外,RPA在应用实施过程中对交付工程师依赖程度较大,培训成本相对较高,IPA的机器视觉技术和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有效为客户免除此类问题。据孙林君介绍,实在智能的IPA目前已能够初步实现视频流程转程序代码功能,让软件通过自主学习方式获取新型流程操作能力。

同样地,IPA在产品落地方面也具有优势。

现阶段,实在智能已将这项技术运用于政府、通信、金融、电商、制造等多个领域,目前反馈良好。孙林君认为,在某种意义上,IPA极大程度提高了RPA技术天花板,使其拥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但这也为我们带来新的思考方向。

若RPA成为IPA,那么RPA的核心功能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是否会被AI技术所抹杀,从此成为AI产业赋能数字流程自动化的附庸品?

02

自动化是人为解放双手产生的永恒需求

RPA的诞生于人的需求。

前文提到,我国RPA产业始发于玩家游戏及桌面级应用,名为“按键精灵”;至2011年,阿里巴巴集团运营及售后服务需求下,国产RPA雏形“脚步程序”诞生,并在随后几年逐步应用于我国金融机构。从发展趋势来看,这项技术始终与人的需求息息相关。

时代造就需求,需求衍生产品。

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工具,RPA技术承载着传统企业的变革动力,“AI”+“RPA”模式是时代大环境对技术所提出的更高需求。

孙林君认为,RPA在重复性流程化的基础工作上已可以实现100%人工替代,其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能够通过数据直观体现。但数字化改革并不仅限于此,无论是数据中台技术还是云服务技术,都需要解决前端应用落地和数据“最后一公里”问题,这些问题无疑给了RPA非常大的发挥空间。

从2018年末起,国产RPA企业融资热度不断攀升。据不完全统计,从2016年截止2021年6月,RPA赛道融资约60起,融资金额约16亿元,2020年达到融资数量最高峰。直至2021年上半年,融资热度仍未减弱,隐有上涨之势。

注资力度的提升加剧企业发展态势,加速两极分化产生。众企业纷纷寻求破局,融合低代码、AI、零代码等理念来提升自身产品差异性及市场竞争力,但并非所有企业的技术融合都获得市场认可。

在专访过程中,孙林君谈起自身对于技术融合所持观念,他认为,RPA之于企业,相当于“硬”机器之于工厂。在数字化发展下,众多工作都能够转变为数据、信息等虚拟产物,RPA作为“软”机器人,需求量逐年增长。

然而,传统RPA只能解决非主观决策的流程自动化,并不能满足用户根本需求。据介绍,实在智能在将RPA融合AI能力后,能够成功解决可沉淀人类经验的工作流程。

由此可见,RPA未来发展并非仅依靠其自身技术核心。在触碰到发展瓶颈时,它更需要其余技术的加持来进行功能完善。

对此,孙林君表示,自动化作为人类为解放双手而产生的永恒需求,在赋能方面并不会出现太多改变,逐步改变的应该是融合能力,即AI能力的升级迭代。RPA的发展融合AI,才能够使其向更智能方向发展。

03

AI技术及产品市场化能力促进龙头产生

从实际应用角度看,现阶段我国RPA软件主要应用于金融、电商等领域,但现阶段渗透率仍属偏低,蓝海市场大范围长期存在着。

据艾瑞对金融机构应用态度调研结果显示,17%金融机构认为RPA难落地,持反对意见;68%的金融机构抱着乐于尝试态度,认为RPA应用可以降低业务执行时繁琐操作;剩下15%保持中立态度,静观发展。

金融企业对其持友好态度,资本方又频频对这一赛道进行资本注入,可RPA市场范围却并未明显扩大,甚至在应用程度最高的金融领域渗透率也不过处于5%~10%左右。

这是什么原因?

朋湖网对RPA企业历年融资数量、融资金额、融资轮数、融资方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后发现,其融资轮数分布或许可以解答这一疑惑。

依上图所示,RPA融资轮数中,A轮、B轮数量为33笔,占总融资数量过半,达到57%左右。这表明,我国RPA产业现阶段并未从发展初期跳出来,进程仍处在技术研发层面,而非市场拓展。朋湖网认为,在资本方长期滋润下,RPA赛道发展增速有目共睹,新技术产生需要一定时间渗透。预计此后两年内,企业将踏入产品落地及市场化竞争阶段。

孙林君表示,融资对赛道发展确有推动作用,但这并非是促进赛道龙头诞生的主要因素。我国RPA赛道处于早期,融资轮数尚在B轮前,未来,AI技术及产品市场化能力会对赛道龙头产生更大影响。

04

结语

对于“AI+RPA”的理解上,企业众说纷纭,观点碰撞。

但对于RPA技术最终目的却惊人相似。

RPA存在的意义在于协助企业在新时代下完成数字化变革。

不论企业选择技术融合还是功能挖掘,最终都将会服务于这一初衷。

就如孙林君所言,数字化改革之路并不仅限于处理流程化工作。未来,融合AI能力的RPA终会在更多复杂场景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