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1、“No-Code+RPA”的结合能够避开其单一业务场景适应能力短板,增强RPA适用性和普及程度,为其带来正向发展需求。

2、RPA普及程度低的核心原因有三,第一,技术普及度低;第二,采用失败率高;第三,使用后RPA工具未达预期效果后弃之。

3、RPA主要用作处理附加值低、重复性强的繁琐型工作。这类工作几乎存在于巨头到中小微在内的所有企业,在业务量上存在绝对优势。但为何没有收到相应市场支持?原因出在附加值身上。

4、只有在工作方式认知大范围转变后,附加功能性提升才可能拥有企业落脚点和产品磨合场景,随之引领这项技术走向成熟。

5、未来,“No-Code+RPA”具有相当大的市场空间,如何将“一次性买卖”变成“可持续方案”是RPA技术走向成熟的关键。



RPA企业要转向了吗?

在经历过几年融资热潮和技术发展后,我国RPA行业门槛越来越高,产品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知难而退”的人性弱点与千帆竞发的商业发展间从来都不存在正向关系。高要求并未“吓退”入局企业脚步,据IDC数据预测,我国RPA市场持续高速发展,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10.2亿美元,2018~2023年复合增长率为64%。

尽管RPA赛道融资数量、金额不断攀升,但在中国这块巨大的蓝海市场上,这项产品的普及率却并未出现明显攀升。普及率低、企业数量多带来的就是市场竞争力比拼。为提升市场占有率,不少企业在自身产品核心功能上下足了功夫。“Low-Code+RPA”、“No-Code+RPA”、“RPA+AI”,各种“组合拳”层出不穷、眼花缭乱。

然而,产品普及率低阻挡住整体行业前进步伐。终于有人发现,“小蛋糕”分着吃是吃不饱的,只有把RPA市场盘大,才能让所有企业都增速发展。从现有市场中跳出来,将目光投向未开发人群,才是可行解决方案。这时,“No-Code+RPA”蕴藏的商机逐步显现。

01

“Low-Code+RPA”与“No-Code+RPA”区别划分

把“Low-Code”(以下简称低代码)与“No-Code”(以下简称无代码)做个对比。

低代码平台大多用来指代能够为开发者提供可视化、模块化、可拖拉拽应用开发环境的APaaS平台,操作过程中能够降低代码需求,实现少量代码或无需代码即可构建应用程序的目的。而无代码平台无需进行代码操作,在使用时更加便捷,但仅具备少量或无编程拓展能力。

简而言之,低代码与无代码开发两者间最大区分点在于开发时的无码程度和面向群体的差异性。当下,低代码平台在搭建过程中需要少量编写代码进行搭建,主要面向开发人员;无代码平台则无需编写代码,直接采用拖拽方式完成,更适合于非开发人员。

回顾过往发展历程,国产RPA企业出现源于信息化社会转型环境下企业对繁重、重复性工作的技术需求。我国RPA始发于桌面级应用,功能主要用作抓屏技术和工作流程自动化技术开发。当时随电商行业兴起,这项技术被作用到电商行业运营及售后服务中。2015年,国内金融机构逐渐接纳RPA后,众企业也逐渐对RPA自动化技术产生新认知。

认知决定需求。自此,国产RPA迎来广阔市场前景及发展空间。

此后2016-2017年间,我国RPA厂商大批出现,AI孵化的RPA企业和原RPA厂商两大阵营共同扛起国产RPA大旗。

低代码与无代码的加入让RPA的功能性及可操作性上出现分化。

低代码+RPA具有一定开发功能,能够在降低业务应用开发成本的基础上满足大量复杂场景功能要求,适合有开发需求的企业;而无代码+RPA能实现更高效的业务流程管理,实现集数据与效能为一体的流程自动化协同功能,适合单一性业务密集的企业。

无代码平台操作便捷性优势建立在“牺牲”其编程拓展能力的基础上,也因此,它满足复杂业务场景程度极低。这与低代码平台降低原生代码编写需求量且并未丧失业务可拓展性的特质相比,处在劣势。

但RPA产品最大作用在于替代白领去进行重复率高,基础价值的工作种类,实现降本增效的作用。但现阶段业内呈现研发人员不懂业务,业务人员不懂代码,因技术壁垒而导致RPA使用率低的困局。无代码与RPA的结合能够避开其单一业务场景适应能力短板,增强RPA适用性和普及程度,为其带来正向发展需求。

02

 “No-Code+RPA”带来工作方式变革

工作方式变革是RPA走向成熟的关键,而“No-Code+RPA”具备破局潜力。

朋湖网在过去与达观数据、实在智能、容智信息等RPA厂商深度对话后总结发现,RPA普及程度低的核心原因主要涵盖三点第一,技术普及度低。许多企业由于信息渠道堵塞及技术能力缺失而无从知晓此项技术;第二,采用失败率高。据业内人士表示RPA部署失败率高达75%,极高的失败率使得转型企业望而生畏。第三,使用后RPA工具未达预期效果后弃之。RPA厂家由于对缺少转型企业的提前了解,无法正确认识企业需求,使得部署后难达预期。

技术普及程度无需过多解答,我们主要来谈谈失败率高和预计效果呈现度低这两个问题。

首先,失败率高代表产品成熟度低。

RPA行业作为具有技术含量的数字化转型工具,在短短几年内很难做到场景覆盖度及产品成熟度并行发展。工具的作用在于辅助,这为RPA奠定基础,业务升级它升级,行业升级它升级,RPA未来发展必将随着行业发展变化而变化,提前进行市场预测进行技术融合非常重要。

其次,预期效果呈现度低。

ROI(投资回报率)是长期困扰RPA行业的问题,即便是将各种技术融合也并未解决这一现状,这或许说明人们最初对于RPA愿景就是个伪命题。

RPA主要用作处理附加值低、重复性强的繁琐型工作。这类工作几乎存在于巨头到中小微在内的所有企业,在业务量上存在绝对优势。但为何没有收到相应市场支持?原因出在附加值身上。

数字化转型是为了降本增效,而非形式主义。企业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时,未收到预期回报,自然弃之。对于使用新技术的人来说,它是陌生的,所以需要简单、便捷、可视化呈现方式,让使用者能够了解这项技术的部署能力,任务进展过程,准确度及成本节约能力等浅显方面。任何附加功能都小于人员对技术基础功能认知的重要性。

“No-Code+RPA”具备的快捷、高效的技术呈现,就是打通底层障碍的敲门砖。在逐渐适应这项技术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改变了人员对于工作方式的认知,这对于RPA技术来说将是一步极大跨越。

在工作方式认知大范围转变后,附加功能性提升才可能拥有企业落脚点和产品磨合场景,随之引领这项技术走向成熟。

03

“No-Code+RPA”与“人手一个机器人”愿景

想在企业进行部署并不难,难的是从“一次性买卖”变成“可持续方案”。未来,“No-Code+RPA”具有相当大的市场空间,如何在落地企业的同时获得可持续发展前景是RPA技术走向成熟的关键。

1、无代码市场及非研发人员提升RPA市场总量

亿欧智库《2021中国低代码市场研究报告》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全球低代码市场在2017年达到顶峰,随后逐步下降,但整体市场集中度凸显,大型企业已逐渐开始抢占市场份额。无代码市场现阶段则仍处于早期阶段,初创企业热度不减,市场格局仍未形成。

我国RPA普及程度低、市场份额小属业内共识。达观数据创始人陈运文、容智信息创始人柴亚团均表示,在市场全行业中,使用RPA软件的企业的规模甚至也只能达到1%。

这或许与低代码平台面向人群为开发人员,具技术壁垒有关。据海比研究院数据表示,现阶段我国低代码市场占比为86%,无代码市场仅占14%。当无代码平台经培养走向成熟,预计会带来更多市场规模扩张。

并且,现阶段使用者中研发人员创造收入规模为14亿元,占比75%;非研发人员不足5亿元,占比25%。我国使用人员比例并不平均,绝大多数占比为研发人员。

由此可见,“RPA+无代码”或将成为比“RPA+低代码”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业务自动化转型模式。

无代码市场与非研发人员使用率之间是否具有关联性,现还无数据可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当无代码市场逐渐发展成熟,非研发人员使用率得以提升时,我国RPA普及率及市场总量必然会出现翻倍增长。

2、技术与前期诊断、技术部署、后期维护相辅相成

RPA作为一种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产品,存在先天技术壁垒。软件简单化是其发展动力源泉,大多数企业内业务人员并无研发技能,所以无代码+RPA形式对于他们而言重要性无可厚非。并且,在面对零散程度高、任务量大的工作时,无代码+RPA相当于神器,其灵活跨平台的能力也使得它更具优势。

但如何实现人与机器并行劳动、提高ROI,是其发展发展方向。达观数据创始人陈运文曾提到过此观点,他表示现行阶段,RPA在进行工作时仍很难实现人与机器的同步性。

朋湖网认为,当下RPA企业推崇的“灯塔效应”并非良策。现下若无法实现RPA价值最大化,不如采用低价策略,用量变来打开市场,让用户认可RPA价值体现。“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在通用型场景无法预测的情况下,合理采取退步方式换取中小微企业部署兴趣或许能成为突破点。

不过,打低价牌并不代表随意破坏赛道秩序,维护行业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容智信息创始人柴亚团曾提到,在针对企业进行部署时,重要的是流程挖掘。即提升对客户业务了解,对其现有流程进行梳理、诊断,挖掘适用RPA方向,再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部署。

技术与部署方式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前期诊断、技术部署、后期维护三环缺一不可。当下在技术智能程度尚未完善的情况下,维护亦是技术研发的一部分。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市场趋势,RPA都具有市场空间。其作为辅助型工具,如何打开市场,如何技术糅合升级,都成为产业发展这条路上的分叉口,合理部署才能挖掘到它的最大价值。

04

尾声

拥有落地空间和“踩坑”机会,产品才会逐渐完善,才能具有可用性。

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No-Code+RPA”作为RPA技术发展的基石,更需要做到三项合一,在争取到企业信任的同时换得明日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