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比较多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最近东航又整活了。

据东航发布,今年10月到12月,东航将在13条国内精品航线上执行全国首批、总计约780班全生命周期碳中和航班、逾百万公里的航迹完成绿色飞行。而就在10月12日上午,东航MU5103“上海虹桥-北京首都”航班——我国第一班全生命周期碳中和航班成功首航。

购票搭乘东航“碳中和”航班完成出行的旅客,将收到“东航邀请助力碳中和”的手机短信;旅客作为“东方万里行”会员,可使用100分的“东方万里行”积分,支持植树造林、可再生能源发电等碳中和项目,参与抵消飞行过程中产生的碳足迹。旅客在贡献积分、助力“碳中和”后,将获得东航颁发的电子勋章和感谢信,东航APP旅客ID后将点亮电子环保勋章图标。

东航这波操作,不仅是积极响应国家的碳中和政策号召,更在营销端破圈,收获了业内外人士和大众的好评,初步统计,东航目前推出的所有碳中和航班,上座率接近100%。

自从政府首次对外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以来,国内掀起了新一轮“绿色发展”的潮流,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碳中和”不仅是个环保概念,更是个经济概念。

“碳中和”大势之下,光伏、风电、水电、核电等绿色能源相关企业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期。今年二月以来,不断有资金跟进热炒“碳中和概念股”。除了在发热和供电这样的“碳源头”推动低碳,对于建筑和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如何在“碳应用”环节下功夫,降低碳排放,才是重中之重。

01

拥抱“双碳”,航空产业大户先行

航空运输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速度最快、通达和时效性最强的运输方式,对国内以及国际经贸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赋能作用。根据BNP Paribas Bank的调研,航空运输业的碳排放主要有三大来源,其中,飞机航空燃油燃烧,约占总排放量的79%,是民航业碳排放的“大户”。如何在航空业尤其是航空燃油领域做“减法”,成为了亟待破解的问题。

近日,东航、中国石化、中远海运联合在上海举办我国首船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石油认证仪式,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分别向三家企业颁发我国首张“碳中和”石油认证书。这是三家企业发挥各自优势,探索出一条跨行业、产业链实现净零排放的路径,对我国交通能源领域推动“双碳”目标落地具有里程碑意义。也让我国首批“碳中和”航班的航油实现了从原油开采、运输、航空燃油炼制、储存、成品油燃烧的“全生命周期碳中和”。

除此之外,在东航碳中和航班上,绿色飞行的概念也在更多维度上传递。作为首飞的“碳中和”主题航班,当天的MU5103推出了系列“减塑”举措,航班用餐使用的一次性刀、叉、勺、牙签4件套餐具采用了生物可降解的CPLA(聚乳酸树脂)环保材质餐具。同时,毛毯、耳机等机上用品采用了无纺布等符合国家限塑标准的材质进行包装。

除了东航,春秋航空同样在“绿色发展”上走出了自己的路。据了解,春秋航空成立了节油委员会,专门负责公司的节油工作,实施了一系列的节能项目。其中,飞机小翼改造、地面设备替代APU运行、发动机监控/水洗、购买新的A320neo、A321neo机型等措施均取得了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根据春秋航空统计,通过严格执行这一系列节油节能措施,春秋航空的单位能耗及排放要低于行业平均10%以上。

双碳浪潮下,以东航为代表的航空业积极探索深度脱碳的路径,推进包括飞机技术革新、能源结构转换以及市场化机制等一系列减排举措,不仅展现了航空产业对待绿色发展的决心,也促进了产业本身的结构优化和升级。

02

绿色发展,建筑产业另起高楼

对于同样作为碳排放大户的建筑行业,“绿色发展”也正成为行业共识。

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能耗统计专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3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量的51.3%。继续细分,建筑材料占比28%,运行阶段占比22%,施工阶段占比1%。朗诗控股董事长田明认为,如何让建筑“变绿”和支持绿色建筑的推广,将会是双碳战略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的观点,‘减碳的第一途径仍然是节能’,绿色建筑就是在做减碳的事情。目前全国绿色建筑总体占比不足5%,减碳任务艰巨。对于企业来说,虽然做绿色建筑符合宏观号召,但企业的投入成本也增加,加上部分城市的限价政策,还有可能会拖累到部分企业的高周转战略,形成实际上的负刺激。但随着‘双碳’战略的落地,对建筑行业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绿色低碳将成为硬约束,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做绿色建筑将成为未来的必选项。

目前,朗诗控股、万科、中城联盟、全联房地产商会在主导参与推进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绿色供应链机制。“不绿色不采购。凡是碳排放量很大、环保不达标,有这样记录的企业,钢铁、水泥、铝、玻璃这些材料(供应量企业),我不采购。把那些环境达标的、合格的,纳入采购的名单。”田明说,除了政策的力量,朗诗希望用市场的力量来推动绿色建筑推广。

做绿色建筑,在外部需要产业链的协同,在企业内部则需要大量技术运用和成本考量。据朗绿科技CEO申乐莹透露,朗诗每年都会把收入6%以上投入技术研发。朗诗对建筑的绿色改造可以分为外围护、运行设备、智慧化、能源替代四个方面的改造。以上海朗诗绿色中心的改造为例,从上述四个维度进行全面改造之后,“比市场上写字楼的平均能耗降低了65%。”朗诗也因此获得了超低能耗每平米300元的补贴。

值得一提的是,早于今年3月分宣布碳中和目标的蚂蚁集团也表示,将对现有园区进行节能减排改造,新建园区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建设与运营,鼓励员工的低碳办公行为,还将以员工名义种植碳汇林,并考虑投资森林及其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对于房产开发行业,绿色建筑的意义,应该放到全行业、全社会和建筑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去衡量。理想的状态是绿色建筑产品能够给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的绿色生活,同时也能拥有“绿色溢价”和商业价值,又符合未来的社会趋势和政策方向。 

03

全链脱碳,汽车产业新机遇

从双积分政策、四阶段能耗限值指标,到国六排放标准等一系列政策的落地,在碳中和浪潮下,绿色转型成为汽车制造商的必然选择。

2020年10月,由工信部指导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正式发布,提出汽车产业碳排放总量要先于国家碳排放,承诺于2028年左右提前达到峰值,到2035年排放总量较峰值下降20%以上。

在各大车企的“脱碳”探索中,我们能看到汽车行业正在朝着3个方向前进:首先是解决上游能源问题;二是解决本领域的减碳问题,最终解决下游客户认知问题。

从上游供应链来说,需要致力解决电池以及材料等全方位的零排放。这需要汽车品牌和供应链建立足够的默契和关系,从获取原材料加工成零部件开始,一切流通都可以被汽车品牌掌握,从一级供应商运输到工厂,制造成汽车,从而销售,再到使用,回收并循环利用,最终完成整个生命链条的循环。一旦实现碳中和,从原材料采购、供应链、生产及使用,一直到最后的回收利用阶段,每一款产品的“碳足迹”都要经过认证。

从制造环节来看,推动工厂0排放,将是重点课题。近日,在一汽-大众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汽车环保创新引领计划启动仪式上,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占福透露,一汽-大众快速响应政策号召,推进智慧绿色工厂升级,加速推动工厂电动化战略落地,布局智能化、网联化新能源产品,持续完善NEV生态的构建。

从使用场景来说,可以通过高级别自动驾驶优化出行方案,实现车路协同,从而有效控制车辆的间距、车速等,达到路径最优、驾驶最优的效果。其在规模化部署后将会显著提升道路交通的安全性,提高交通的运输效率,减轻碳排放以及节约能源。

而对于用户端,不少车企都基于目前的碳普惠政策进行绿色营销,鼓励用户采购其新能源车型,并通过用户授权后的数据采集,通过积分、权益等形式购买用户日常生活中的节能减排行为,加强用户低碳意识的同时,车企则可在未来依托碳普惠平台,与公共机构数据对接,量化用户的低碳行为减碳量,进入碳交易市场抵消控排企业碳排放配额。这对新能源汽车品牌来说,更是开辟了一个新的营收路径——用省下来的碳配额来增加盈利。特斯拉去年靠卖碳首次实现了全年盈利,碳积分收入达15.8亿美元。

总的来说,双碳政策的压力,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产业升级和转型注入了新的动能。

04

写在最后

碳中和概念及政策的落地,虽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传统企业的生产限制,短期内增加了生产经营成本,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也推动了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营销升级,让企业在用户端开辟了新的营收机会。作为传统企业,谁能越早拥抱“双碳”的浪潮,未来也就会越早的享受双碳经济带来的红利。(来源:千秋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