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在1988年提出的论断如今已逐步显现。

过往十多年间,我国坐拥十余亿人口,在制造业劳动力上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随着5G、云技术、AI等技术飞速发展及老龄化社会的逼近,我国靠人口、产业链韧度而保有的生产竞争力逐渐弱化。

企业的嗅觉无疑是灵敏的,在科技赋能技术成为大趋势的前夕,我国企业就争先开启转型之路。如今,已是锋芒毕露。据《数字化转型指数报告2021》数据显示,2021年1季度,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数已达到307.26,同比增长207.4%。

制造业具有体量大、产业链长、劳动力需求高的特质,在转型时难度较大,然而一旦转型成功,其收益成果也将成倍增长。了解到这一趋势后,制造业不断加深数字化、网络化渗透的新业态,传统工业企业开始尝试用数字技术、数据资源来进行核心竞争力武装,尝试突破传统边界。

为加速促进企业数智化转型,助推制造业发展,2021年11月18日,由荟巨动力主办, 上海市软件行业协会、CIO时代、上海市浦东新区电子商务行业协会、小二班CTO俱乐部、IT东方会协办的“2021工业制造CIO创新峰会”在上海召开。400余业内高管、数字化负责人与信息化解决方案服务商齐聚一堂,聚焦制造行业现状共商共研,挖掘数智化转型为制造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01

业务模式转变是制造企业用数字化转型的开端

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让数据衍生业务价值。

“制造企业由信息化转向数字化的过程包含业务架构、信息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数据治理五个方面的升级,这五环是相扣的。”扬杰电子IT总监邓建国说道,流程是对业务最佳时间的结构化呈现,信息架构是基于流程构建的应用系统,应用系统能够产生及时、准确、一致的数据,而技术架构能够帮助数据汇聚、连结,使之变得可视、可分析,最后通过治理来让数据产生业务价值,即对人的价值。

恩格尔效应理念表明,消费者收入水平持续提升下将会带来两次消费方向的转变。第一次是食物消费饱和后,食品消费比重下降,第二次是制造业消费逐渐饱和后,制造业产品消费支出占比下降。而现阶段,我国就正处在消费支出第二次转型的重要时期。

以往,传统商业价值的创造是以产品为中心,核心是产品质量和生产速度。而今由于市场升级,产品多元化、个性化定制的需求量不断攀升,商业模式也随即发生着转变。产品与服务的内在价值呈现出相互交融的态势,“产品即服务,服务即产品”的认知逐步凸显。

换句话说,现阶段,我国制造业正在从“产品为核心”向“用户为核心”进行变革。因此,在产品所带来的价值优势比重降低的同时,服务体验和个性化价值比重逐渐升高。制造企业若要提升用户粘度,就需要为用户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参与环境。而这种业务模式的转变事实上就是制造企业开始数字化转型的开端。那么,制造企业该如何保障自身服务精准度,提升产品溢价,从而对转型成果进行持续优化?

02

数据,是驱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基础

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科技力向着传统行业逐渐渗透,并产生差异化发展趋势。各个企业都在不断进行技术、商业模式升级,并试图营造出自身核心竞争力。

德勤2020年发布的《国企数字化转型全面提质增效》中谈到,“数字化转型”是运用新兴技术重新想象商业、组织面向未来的一个发展过程。

信息化与数字化均属于科技赋能技术的方式。两者区别是生态构建的差异性,信息化是数据采集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数字化的基础,关注人与流程的联动性;数字化看重人、物、设备的全产业链流通,强调业务的联动。

“众所周知,数据是整个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360亿方云营销VP吴勇表示,在进行非结构化数据时,面临着四大难点。第一,非结构化数据协同难;第二,数据流转难;第三,数据价值挖掘难;第四,数据安全性。

针对这四大问题,就需要数据接入层、传输层、存储处理层和业务分析层的运算、分析等集成化工具协助。从而在对资源优化的基础上实现对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协同等价值的增速发展,最终达到全产业链提升的最终目的。

不过,企业数字化转型路线并非是一致的,不同类型制造企业的具体发展方向及升级阶段不尽相同。例如芯片制造业与离散制造业,芯片制造业现阶段已实现自动化设备替换,正处于向工业互联网转型阶段,但离散制造业由于自动化程度不足,仍面临着数据难获取的情况。

对此,深联电路CIO刘才林提出自身观点,他表示离散行业在数字化转型相较半导体等行业而言入局晚。在五六年前,甚至许多部门都没有信息化系统,所以现阶段仍然处于信息化转型进程中,无法完全实现自动化。因此,要先一步步进行布局,先梳理框架、功能、业务流程,再进行稳定设备替换,最终在用户操作便捷的基础上保障效能,实现转型。

03

制造业转型或将导致大批劳动者职业变更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震动期。

制造业现如今正在增速发展,转型成熟只是时间问题。但由于制造业所属人力密集型产业,在自动化、数字化发展的推进下,或将导致我国出现劳动力闲余的情况。尽管数字化转型并非仅仅是“机器换人”,但随着科技发展,未来某一天,仍有极大可能会出现机器替换部分低效人力资源的状况发生。

据麦肯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可能会有多达2.2亿劳动者(占劳动力比例的30%)需要变更职业,大约占全球变更职业总数的1/3。

因此,在制造业转型的同时,推动工人进行技能重塑也是必要选择。随着我国逐渐进入后工业时代,其技能培养也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而转变,妥善应对未来所需技能人才缺口。在不久的将来,我国或许将面临着因生产体系升级而带来的全新考验,只有提前做好部署,推进教育、技能的同步转型,培养顺应企业需求的人才,才能够支持经济、制造业的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