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新冠疫情再次席卷祖国各地。

吉林、上海等地由于疫情来势迅猛,在抗击期间均采取封闭式防控手段。但在诸多不可抗力的影响下,由于慢性压力、孤独、恐惧等因素影响,许多人心理状态发生改变。相关报道中有心理学家表示,现阶段人群抑郁症、焦虑症的发病概率较之前翻倍增长。

这种负面心理状态的逐渐蔓延也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

01

诞生在社会需求中的聆心智能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水平逐年提升,由于贫穷所导致的生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少,而心理健康在自身发展、维持家庭和谐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大批追求更高层次心灵建设的人群逐渐显现。

在近几年抗击新冠病毒的需求驱动下,便捷性强、交叉感染几率低的互联网+诊疗模式用户量在经历由井喷式增长到逐步平缓的趋势后,已然步入模式成型阶段。

与此同时,受全球疫情大环境驱使,数字心理健康业发展迅猛,不少具备资源、技术的企业紧抓风口,成长飞速。我国也在这一时期步入投融资数量、金额爆发式增长阶段。

来自清华大学的黄民烈教授也看到疫情对国内群众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毅然决定投身AI精神心理诊疗赛道。

作为一家孵化于清华大学且创始团队均来自清华的国内首家基于AI技术的精神健康数字诊疗企业,其投身的这一新兴赛道未来发展将如何?如何进行战略部署?未来又将采取何种模式赋能用户?我国数字心理诊疗如今尚处于早期,其走向成熟的关键点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朋湖网采访到聆心智能创始人黄民烈,并以其研究者、创业者的角度进行探索。

02

2020年心理健康患者增长55%

人类学家表示,人们往往会选择用其所处时代所能理解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冲突与痛苦。当越来越多的媒体平台对心理疾病的各种症状进行传播时,人们便会将自身与相应症状进行对照,对自身状态进行反思,并视具体情况向外寻求帮助。

以往,许多人由于缺乏对心理疾病的基本了解,认为心理疾病患者都是“具有攻击的”、“一旦得上很难痊愈”,是一种“不可控的疾病”。这种偏见让不少患病人群对自身病状闭口不谈,讳疾忌医,导致患者在饱受病症折磨的同时也引发出更深层次的痛苦。

据昭阳医生大数据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18岁以下精神健康患者增速明显,相较2019年,增长55%。同时,调查表明,在取样人员中,诊断为抑郁的人群占比40.26%,焦虑人群占比23.99%,合计约占总人口的2/3。而其中半数集中于19~29岁及50岁以上人群中,占比达到52.82%。

如此高的心理患病人群占比让人无法不直视这一问题。

聆心智能创始人黄民烈作为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智能技术与系统实验室副主任,在自然语言处理、自然语言生成、对话系统、情感计算等领域具有深入研究经验。他不仅是一名由科研转向商业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情怀的企业家。

他表示,“掘金”不能成为企业唯一的初衷,若要成立一家具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公益性的企业就需要考虑如何给社会带来积极的现实意义。

黄民烈谈道,如今市面上存在多种采用了对话系统技术的行业领域,例如直播卖货,加入这类赛道无疑能为企业获取充足利益。但聆心智能出于自身情怀及社会责任等更深层面的考量,最终选择了AI精神心理诊疗赛道。

数十年来,黄民烈带领的团队在情绪检测、自杀风险评估、情感对话生成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算法团队的成员也都来自知名企业与高校,在该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更重要的是,现阶段聆心智能不仅能够从前沿科研成果出发,还能够深入理解临床需求痛点,从患者真实需求出发,将技术与精神心理进行融合,研发出能更好服务患者需求的创新型技术产品。

在谈论到企业未来规划时,黄民烈表现得非常坚定,他表示在未来,聆心智能首先要能够夯实起自身的数据及技术壁垒;其次,利用自身所拥有的专业数据来适应特定领域场景,并通过技术来进行产品形态转换;第三,明确自身商业落地场景,建立自身平台,构建数据及技术城池。

那么,聆心智能现阶段的产品研发进展如何;他又是如何实现AI技术对用户心理状况进行预判的;NLP(自然语言处理)对话系统、AI多模态与精神心理诊疗间怎样融合来对用户进行服务?

03

三阶段模型,让机器人实现共情聊天

随着NLP与机器人技术的蓬勃发展,众多聊天机器人涌现,例如可跨平台部署解决方案的微软小冰、苹果手机助手Siri等。这些机器人更多是为用户提供帮助,接收并完成用户下达的指令任务,而聆心智能所研发的对话机器人“Emohaa”,则完全不同。

1997年,MIT媒体实验室的Picard教授团队正式提出情感人机交互概念,意为通过赋予计算机识别、理解人类情感的能力,并且开创出情感计算学科。如今,这一愿景正逐渐接近实现。

据黄明烈介绍,当下对话系统可分为任务导向型对话系统和开放域对话系统两类,前者通常帮助用户完成具体任务,例如siri、云小蜜等;而后者能够在一个开放域与用户聊天并利用谈话技巧来增强互动性。现阶段,对话系统常常面临语义理解、个性身份一致性及互动性问题。如何让对话机器人以更接近人类的方式聊天?如何能够让机器人更具共情能力?

清华大学CoAI课题曾对此提出共情机器人三阶段理论模型理论。简单来说,第一阶段,是确认用户具体问题;第二阶段,通过共情、理解表达支持;第三阶段,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同时,需要为每一个阶段设立对应策略支持。

而这一理论正是Emohaa的核心技术支撑。

Emohaa在学习了人类咨询师的助人技巧后,能够在与人交流时表达共情能力,帮助有来访者进行情绪支持和心理疏导。除了识够别用户情绪外,Emohaa还能够结合用户处境,运用学习到的常识及技巧获取更多来访者情况,并由此来进一步提升交流时的共情表达。

这一技术现阶段是我国对话机器人中独一份的存在。

“任何一个传统行业若要从传统走向智能化,必先经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三个阶段,心理健康领域也不能除外。”黄民烈表示,由于行业的特殊性,用户隐私性及伦理恐惧等原因,导致该领域内数据匮乏。因此,心理健康领域仍有大量机会可以进行探索。

黄民烈表示,现阶段Emohaa主要针对18~45岁年龄区间人群,其中最为关注的是青少年群体。同时,Emohaa现阶段也在持续进行着与硬件、虚拟人结合的尝试,未来或能够与心理健康服务的各个场景进行结合。

聆心智能这家成立于2021年11月的企业已获得天使轮投资。对于投资人的选择上,黄民烈同样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希望投资人与企业一样,具备社会情怀、责任感,同时,希望投资机构看好这一领域发展,助力企业除资金之外的产业资源帮助。”

黄民烈还表示,聆心智能将投资机构视作同行伙伴,愿与之共同努力,为满足用户需求创造价值,实质性地解决产品、技术上所面临的困难。

在面对产品研发上,人机情感交互还将遇到更多科学技术、社会伦理方面的挑战,而这条赛道的发展需要更多同行者共同为之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