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刚刚落下帷幕,过了守直播抢购、熬夜等补尾款的热闹阶段,最期待就应该是收货了。今年双十一的活动周期比往年更长,早从十月份就打响了“战役”,对于承运物流而言,更是需要早做准备,如今这场消费者的狂欢宴、物流业的小战争终于进入了收尾阶段。

中国电商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前些年横空出世的“双11”“双12”“618”等购物节名号,也早已深入人心,小规模的大促活动发展成了全民消费盛宴,成交数字、成交速度更是连年创新高。

在刺激消费、带动经济活力的同时,电商也为物流带来了更多配送需求。国家邮政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电商包裹贡献了中国快递包裹的绝大部分,2019年电商包裹占全部包裹比重已超90%。

“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

为了适应配送需要,提高物流效率,近几年在智慧物流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如AGV、AMR等作用于搬运分拣的机器人已运作了起来。然而,物流配送的末端环节,似乎仍是各大物流公司的困扰所在。

“最后一公里”难题存在已久,它指的是从物流分拣中心到客户手中的距离,这一段“短距离”的配送是整个物流线路中的最后一步,也是关键环节。在整个物流过程中,前期环节相对容易,成百上千件快递可以集中处理,实现批量化分拣和运输;而在末端环节则不然,每件货品需要被“分开”,一一送至客户手中,随之而来的是更高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

面对这一难题,其实各大物流公司、电商平台都在不断做出尝试,比如出现在各个街道、社区的快递柜,快递驿站以及其他自提点。这一系列举措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便利,甚至在刚推向市场的时候还收获了不少好评,但久而久之,不满的声音似乎已经盖过了好评。

究其原因,是因为真正享受到这份“便利”的其实是物流方,而非消费者。

丰巢、速易递等限时免费保管的快递柜,将取件压力直接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对于很多消费者而言,未必真的在意一元、两元的保管费用,他们在意的是这份本可以避免的“额外支出”。菜鸟驿站等取件点虽然在时限上宽松许多,但因其规模较大,分布距离较之快递柜会稍远,当遇到大件、重件时,又谈何方便呢?

更为关键的是,快递柜和驿站的出现,让绝大多数快递员不再亲自配送上门。所谓的“快递员会在征得本人同意之后,再将快递放置于驿站、快递柜”的条例,实际有几人在遵守?往往是在很多消费者还未反应过来的时候,便已经“被默认”为亲自取件。哪怕是在工作日白天家中有人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也无法避免。

因此,各大社交平台上出现那么多对快递配送不满的声音,根本就不足为奇。

“小蛮驴”成双十一焦点

相关的物流方是否听到了这些不满的声音?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想要解决这一难题,绝非易事。无人机、配送机器人等设备在末端物流方向上的研究与运用,正是目前在探索的新方式。

今年双十一期间,物流方面最受关注的动态当属阿里物流机器人“小蛮驴”进校园。10月,阿里将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打造全球首个纯机器人送货点位的消息一经传出,就备受关注。在小蛮驴在上岗之后的11天内,已经完成了校园内3万件包裹的配送,范围遍布校区内的27栋楼,累计节省取件时间近1万小时。

据了解,小蛮驴单次可装载50件常规尺寸的快递,最高时速设定为20km/h;此外,小蛮驴的功耗仅615w,约为常规家用电磁炉的三分之一;在续航能力方面更是突出,每次充电4度即可续航102公里,并且不会受高温雨雪等极端天气影响。际配送过程采用预约制,临近配送终点时,小蛮驴还会电话通知。无论是性能还是实际使用方式,小蛮驴的表现都十分出色。在浙大师生的反馈中,除了对机器人配送感到新奇之外,也充分表达了对这一配送方式的满意程度。

可以说,小蛮驴在本次双十一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下一步,小蛮驴的量产计划正在加速推进,将逐步投放至菜鸟驿站,以“人机协作”的方式实现高效化的末端配送。

无人配送的规模化?

其实,在短距离无人配送方面的尝试,小蛮驴并非第一个。

早在2016年,菜鸟便推出了“小G”末端配送机器人。随后,京东、苏宁、美团等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加入其中,推出了各自的配送机器人。2017年时,京东配送机器人就曾走进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园,执行快递配送任务,并在之后陆续投入到了清华大学、长安大学等高校。此外,京东今年还与江苏省常熟市合作建设全球首个“无人配送城”,这一城市级无人配送项目已正式落地运营。

可见,“无人配送”在今日已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尤其在今年的疫情之中,无人配送机器人凭借其“无接触”的优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让更多人感受到了配送机器人的功用。

近五年间,专业的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及头部互联网企业,都开始布局无人配送领域,但为何至今为止都未实现大规模应用?技术与安全是根本性要素。

无人配送机器人尽管面对的是近距离配送,但因落地场景之间差异化较大,对机器人的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技术有着高要求,面对复杂路况及突发状况时,能否及时反应并作出处理十分关键。无人配送的落地场景选择从高校开始,也正是因为高校内部道路环境相对简单,交通情况相对可控。此外,成本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规模化意味着更多机器投放,无论是机器代人还是人机协作,人工成本与机器成本之间都有重要的一笔账要算。

未来科技的重要方向

对于互联网电商巨头而言,线上平台的订单量是毋庸置疑的重点,而线下的物流配送,也是“必争之地”。若无人配送能够真正大规模落地,不仅仅能解决现存的“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还将进一步扩大在物流层面的优势,促进行业技术升级。

国家邮政局专家姜林海在2020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提出:末端配送无人化代表了未来科技的重要方向之一。尽管目前受技术与安全限制较大,无人配送还无法大规模普及。但巨头在该领域的博弈,正代表着对行业前景的乐观看法。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无人配送机器人的不足将被不断改进、优化。届时,除了能解决普通快递的末端配送问题以外,在生鲜等更具“时效性”的产品配送上也会有突破式进展。

无人配送潜在的市场机会很大,但并不能因此就弱化“人”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作用。毕竟有些人性化层面的情感交流,是机器无法比拟的,比起“完全替代”,人机协作将是更良性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