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工智能引领着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为推进人工智能的发展,上海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质量发展实施办法》,围绕人才队伍、数据资源、技术创新空间、生态资本力量的5大发展要素,推出22项具体的举措。现下,人工智能已经掀起了政务、教育、医疗、旅游、服务业的改革浪潮,在时代的浪潮上,该如何实现产品的持续创新?

6月8日,由上海嘉定区江桥镇人民政府、上海市人工智能技术协会、上海市工商联科技商会共同主办的“2021人工智能高峰论坛”上邀请到AI产业产学研各界大咖共聚一堂,共同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以促进新经济新产业的崛起,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为主要目标,赋能产业持续发展。

01

贴近底层需求是行业发展关键

截止2020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市场,并且由于我国市场特质,服务机器人领域将成为AI产业体量极大增长点所在。会上,北京猎户星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傅盛表示,技术是行业发展的重点,产品是产业落地发展的核心。当科技发展越来越强时,各行各业都会随之升级,也就是说,在5G和AI时代,所有行业都值得重做一遍。傅盛认为,机器人产业就是基于全链条AI技术基础能力,用标准化都硬件,通过软件定制,实现不同场景的数据服务。“AI+软件+硬件+服务”缺一不可,重要性各占25%。

北京猎户星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傅盛

业内人士常常提及AIoT、数字化转型等新理念。但其实自从人工智能理念问世,很早就在材料、物理学、应用被应用,它能够更便捷、高效的满足人类需求。贝索斯曾言“亚马逊要把所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不会变的事上。”底层需求是不会变的,变化的是人需求的强度,而不是底层需求。软硬件原本就是一体化的,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机器真正和人发生交互。当群体GDP超过一万美金后,出生率就会降到2以下,人群增长率下降,市场升级就会带来群体服务需求升级,也因此带来AI服务机器人解放劳动力的需求爆发点。

02

AI和机器人融合是下一个发展关键

尽管我国具备全球最大的数据采集资源,但由于数据安全等因素导致可用数据量储低。该如何有效进行机器人应用拓展?针对此问题,工博士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CEO申小朋表示,在未来若要让AI服务于机器人,首先需要从IoT端收集归纳数据整理出可用数据,再把数据去优化非标产品,打造个性化,从而让所有企业都能使用定制化机器人。

工博士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CEO申小朋

除此之外,随着我国人力成本的不断提高,我国的部分岗位用功短缺问题也日益凸显。物流、电商等细分赛道机器人需求量提升,在疫情加速行业洗牌的大环境下,工业机器人占有率也在逐步提升,竞争格局显现。机器人下游的应用广泛,部分行业需求存在相似性,并且相较全球,我国劳动力成本更低,现下国外采用自动化或机器人的环节,我国更多采用人工。由此可见,在我国发展进程中,机器人应更属市场红利口所在。

上海机器人产业研究院院长郑军奇

现下,我国已形成完整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并且核心技术自主能力及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历5年发展,我国成长出一批科技单点应用独角兽企业,例如科大讯飞的传感技术、商汤科技的计算机视觉平台。对此,上海机器人产业研究院院长郑军奇表示,未来5~10年,产业将由单点技术转变为综合场景应用,机器人作为综合型产品承载体,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所在。首先,机器人作为多传感器的复杂系统,传统单一技术已不符合现阶段发展要求。但目前,融合发展尚未建立统一化算法及模式模型,早日研发出智能化设备将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并且,未来AI与机器人的结合是天然的选择,也是我国科技产业从单点技术到场景落地的优势点。

其次,随着大量消费数据积累,未来预计出现更多算力间的PK。现阶段,我们使用的机器人大多处在云端或终端,当应用落地到衣食住行时,就会对算力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国机器人等高端设备加快融合实现高速发展?

机器人在线总裁俞俊承表示,当下语音识别和机器视觉将成为技术突破重点。据数据考证,机器人和AI的有效结合普遍出现在机器视觉当中,过去2D视觉的应用较多,但近年来3D逐渐走进工业级应用场景中。在物流方面,3D视觉配合激光引导+机器视觉,能够更好的解决物流分拣、仓储及各种场景中定位夹取的限制。接下来的整合服务机器人落地商业过程中,人脸识别技术壁垒是需要重点突破项。

机器人在线总裁俞俊承

尽管我国机器人产业仍处于发展早期,但由于市场刚需及落地应用场景多样性,其良性发展是无需置疑的。并且,机器人产业发展还将带动AI、云计算、芯片、IoT等相关产业向高智能化、一体化、数字化方向迈进。就如同郑军奇所言,机器人作为综合型产品承载体,未来有极大几率成为场景数据的连结点,为一体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