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9年研发迭代,202162日,满载着荣耀和争议的鸿蒙系统2.0问世了。

这一次,手机鸿蒙和开源鸿蒙是两回事开源版的鸿蒙才是真正针对IoT版的操作系统…”等的舆论质疑依旧随之而来,且比以往更甚。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不得不在64日亲自签发关于规范HarmonyOS沟通口径的通知:华为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即鸿蒙操作系统)是华为研发的面向万物互联时代的全新的、独立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为不同设备的智能化、互联与协同提供统一的语言。并且,官方刊文称,已将HarmonyOS的基础能力全部捐献给了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

毫无疑问,鸿蒙的诞生,标志着物联网时代一个崭新的开启。

因此,本文并不探讨闭源还是开源,也不讨论鸿蒙目前实现的功能程度,就从华为给出的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统官方定义,以及为多终端而生的设计理念出发,主要研究鸿蒙愿景中链接的物联网,目前正在发生的一些技术变革和场景创新,主要关于5GIT\OT\CT融合、边缘计算,以及工业互联网。

01

鸿蒙愿景下的物联网,挑战重重

一路走来,鸿蒙的包袱都有点重。

首先是国际环境下,自带英雄主义色彩的华为一度被制裁;其次在于被冠以代替安卓、IOS系统的勃勃野心;最重要的是它定位于万物物联、链接物联网的关键要素,这都让这款全球首个定位于物联网时代的全场景国产自研操作系统,被推到了聚光灯下。

但事实上,不止是华为在布局物联网,被并称为国内的四大IoT操作系统的,还有小米的Vela,阿里的AliOS Things,和腾讯的TencentOS Tiny

阿里的 AliOS最早定位于车联网,后逐步拓展到智慧出行、智慧城市等领域;小米最著名的就是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腾讯的TencentOS Tiny发布相对较晚,帮助设备及业务连入腾讯云,目前也覆盖了不少垂直领域。

但被公认最广泛应用、产生价值最高的,还是工业互联网。

为此,朋湖网近日专访了国内第一本5G移动边缘计算方面著作的作者、艾灵网络(AI-LINKCTO兼首席科学家俞一帆博士,他曾任腾讯未来网络实验室首席技术专家,并在英特尔,法国电信及NTT DoCoMo长期从事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及设备开发工作。

通过研究与访谈,企图一窥我们面临的未来,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时代?

从整个智能制造领域来看,全球正在进行一次翻天覆地的时代变迁。国外的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如德国早在2013年就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美国自金融危机后更是积极布局工业互联网,新一轮的工业转型竞赛也就此拉开帷幕,重点战场在美国、欧洲和亚太地区。

据前瞻研究院预测,2020年全球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为8948亿美元左右,到2022年预计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到2025年全球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2万亿美元左右。2020-2025年年均复合增速保持6.00%,平稳增长。

具体来看,俞一帆博士介绍,国外的工业互联网正借助信息化方面长期打下的良好基础开展循序渐进的变革,工厂中已部署大量可联网的控制设备,下一步的重点是把云、大数据等新兴的AIoT技术带入工业环境,最终实现生产制造过程的无人化、智能化。

而国内的工业互联网未来会是压缩式、跨越式发展。

俞一帆博士指出,虽然中国在2015年提出了智能制造2025“的强国发展战略,但目前国内很多工厂的信息化程度还很不足。要想在2025年同时完成信息化和智能化,在工业互联网领域一定会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可能会把国外几十年才能完成的事,在几年之内压缩完成。

这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今年数博会上接受媒体访问时的观点颇为类似。邬贺铨认为,发达国家是顺序发展,而中国是在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都没有完成的时候,直接发展了工业4.0

就目前国内的智能制造情况而言,工控企业(可以用的信息化、智能化设备)还不到20%,企业的规模、水平参差不齐,这是很大的挑战。

要想在挑战中赢得更多的机遇,借着5G的时代浪潮,工业互联网有一个很明显的方向,就是OICT的跨界融合。

02

5G下的物联网,新型网关、融合发展

提到跨界融合,必须要认清的一个现实是,万物物联,真正能实现物联的有多少呢?何种程度的物联可以支撑起万物物联呢?

邬贺铨提到一个现状,对目前的大部分企业来说,按程度分,企业联网>工厂联网>机器联网>产品联网。也就是说,很多企业拥有门户网站,也可以拥有企业云等内外联网能力,可做到信贷管理、供应链金融的信息化处理;但能和生产端的工厂联网的企业就相对较少;能做到把设备、仪器仪表连接,甚至是把卖出去的产品做远程的监控维护的就更少了。

对此,技术的融合和平台的融合就成了关键,具体的一个点就是建立新型5G工业网关,工厂内要推进ITOT融合要开发融合的网关,使得工厂朝着扁平化、IP化、智能化发展,推动机器联网,才能盘活生产线的数据。

邬贺铨表示,新型工控网关将开创工业互联网新格局,也为5G在产业数字化的应用打通了道路,展示了广阔的创新空间。

在邬贺铨的表述中,融合是一个反复提到的关键词,并特别提到了ITOT的融合。此前,俞一帆博士也曾对OICT的跨界融合做过详细的公开演讲,CT指通信技术(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T指互联网技术(Internet Technology),OT指运营技术(Operational Technology)。他的判断是,当前,越来越多的ICT技术被引入到OT技术中,ITOTCT这三个原本相互独立发展的技术体系开始实现紧密融合,最终形成整体化的OICT体系。

基于这种趋势,市场上对智能制造服务商的解决方案也有了新的需求。

俞一帆博士向朋湖网介绍,从上云的趋势看,工业用户希望既可以支撑传统工控软件(原有存量系统的稳定性),也可以支撑新型AIoT技术(新兴增量系统的高灵活性);另外,还希望在整体的云环境下,通过一些新型的智能联网设备和互联网化的技术环境及工具链,以微服务的形态进行部署,拥有支撑不同时代上层应用系统的能力。

而从物联网中另一个关键因素——边缘计算的角度看,智能制造领域自身产业结构复杂,且遗留有大量来自工业3.0的传统软件,替代成本高,对快速发展的5G和其他新兴技术的应用,很难有企业会去重构原有的生产管理软件。因此,对很多企业来说,需求的前提变成了原有软件系统和5G的协同,然后在边缘计算中和5G进行适配。

这是在计算功能领域中,非常重要和必须达到的一步,但国内厂商的解决方案在此考虑的方向有很大不同,有的会考虑提高算力的成本等其他因素。

但俞一帆博士认为,如果成功研发出这种适配产品,性价比是非常高的。据朋湖网了解,艾灵网络(AI-LINK)基于5G边缘计算技术自主研发的“艾欧智云”云网一体系统,具备5G内网切片、TSN、无线PLC等多种开放能力,可根据业务对网络的需求实现切片组网,工业用户使用R15工业终端且无需修改存量软件即可实现无缝调用,从而减少设备的替代成本。

从整个市场来看,融合势必是一个大趋势。对头部的制造业企业来说,他们也想做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但这些企业并不希望完全依赖第三方厂商来做,而是更希望基于自身业务场景,通过自研为主的方式做起来。

俞一帆博士指出,这些头部企业自研做工业互联网并不是一件易事,他们缺乏云和网的能力,优势更多在于对生产、制造流程的掌握;而基于5G公共网络的云网系统更倾向于满足普适化的场景需求,因此目前迫切需要一些既具备底层基础云网能力,又善于满足场景化个性需求的厂商参与到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来。这些厂商可能是聚焦在某些垂直领域的PaaSSaaS服务商,拼的是对场景的理解以及如何融合OICT能力。

03

云边协同,边缘计算爆发

20213月,Forrester发布预测称,2021年将是边缘计算的拐点。

它声称,新的边缘厂商将削减大约5%的公有云增长。但边缘计算的市场目前还很混乱,一些比较优秀使用的应用程序才刚被开发出来。如果企业可以在噪音中找准自己的方向,一定会从边缘计算技术中获得显著收获。

这里提到的市场噪音,代表了目前边缘计算市场的一种现状。

作为物联网中近几年爆发的核心技术,俞一帆博士也向朋湖网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市面上的一些边缘计算产品,去除天花乱坠的宣传和包装,其实大部分是在一个规模更小的机房里布置了一些服务器,由此向某个园区或社区的用户提供服务。另有一些产品在小型硬件设备上独立完成计算任务,其实就是曾经的嵌入式计算。这些是在蹭热度,并不是真正的边缘计算。

真正的边缘计算,是将数据中心与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结合起来,在蜂窝网络边缘为用户提供基于蜂窝移动网络的云服务,“C端用户目前还没有特别强烈的需求,它的第一个战场在B端,在产业互联网,在物联网,会伴随着5G时代的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同步展开。

2013年,诺基亚西门子和IBM共同推出了一款计算平台,在基站中运行,直接用于加速多媒体服务的交付。由于该基站被植入了一个小型计算单元,具备运算和提供服务的能力,因此它变成了一台具备蜂窝通信能力的小型服务器,或者说是具备了业务交付处理能力的蜂窝通信基站。

这个小小的转变,成为云计算及移动通信发展历程中里程碑式的一步,标志着边缘计算的正式诞生。

严格来说,诺基亚西门子的这个平台提供的是移动边缘计算技术(MECMobile Edge Computing2014年,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针对该技术专门成立了MEC工作组,为当时在4G网络下的MEC技术如何提供服务制定标准,并囊括了除蜂窝移动通信之外的其他通信系统,因此MEC也被更名为多接入边缘计算Multi-access Edge Computing(本文统称为MEC),并在20158月,第一次提出了MEC的验证框架(Proof of Concept Framework)。截至目前,ETSI MEC工作组的工作仍主要聚焦于如何基于5G蜂窝移动通信网络提供边缘计算服务。

此前,边缘计算还只是停留在概念阶段,随着近几年5G技术的成熟和突破,边缘计算也从概念阶段逐步走向落地。

俞一帆博士向朋湖网介绍,目前市场中的玩家主要有四种:分别是运营商、大型云厂商、二三线云厂商和新型边缘计算服务商。

运营商:如联通、电信、移动,利用机房资源和大网覆盖的优势,提供边缘计算云服务,是希望提高基础网络的附加值。随着2\3G的退网,在空闲出来的移动机房中部署服务器,利用市一级的计算存储资源为用户提供云服务。

大型云厂商:覆盖一半工业市场,使用大量的三线机房,服务于某一个小区,机房很便宜。随着云厂商IDC规模的拓展,服务器服务上亿、高并发的能力陷入瓶颈,但依旧可以为某一园区提供服务。这种边缘计算产品实际是公有云产品向边缘的延伸,重点在于产品轻量化以及边缘节点与大型公有云节点之间的协同。

二三线云厂商:移动互联网时代难以和巨头匹敌,因此选择一个更加细分的场景进行聚焦,其本质也是基于公有云架构提供服务。

新型边缘计算服务商:面向IT\5G\边缘计算\OT等新兴融合场景的边缘计算服务商,在用户侧融合多个领域的不同技术,提供场景化计算服务。

俞一帆博士表示,每一类玩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运营商来说,大型网络具有普适性,但场景化方案落地成本偏高,灵活性较差;对云厂商来说,他们对IT技术很深刻,但对通信系统理解不深,不能充分挖掘移动通信系统的能力,并与垂直行业场景进行深度融合。

边缘计算需要既懂ITCTOT等不同领域技术,又能深刻理解具体场景的厂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运用技术并充分发挥效果,目前市场较多的是聚焦OTIT融合的团队,真正把5G融合进去的团队很少。

结语

鸿蒙的话题仍在继续,这波热潮让万物互联的愿景看似与广大消费者更近了一步,仿佛是一场TO BTO C的破圈。

但等热议散去,物联网的TO B属性仍需一批冷静、专业的技术与行业人才继续深耕其中,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最后触达C端的万物互联。

工业互联网作为物联网场景中最复杂,也最碎片化的领域,艾灵网络(AI-LINK)的策略是选择聚焦在此打磨产品及服务方案,如果这套产品及服务体系能够很好地应对工业互联网的严苛需求,那么应对其他场景会更加游刃有余。

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个时代的到来。

本文作者龚晨霞,长期关注企业服务,微信Gcx847076575。欢迎业内人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