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人对安防需求的提升,使得生物识别赛道的商业化应用程度不断延伸。但各识别技术难度和可应用场景的并不均衡,所以在占据的比例也相差甚大。

目前市场上应用领域最为广泛的生物识别技术主要是指纹识别和人脸识别,虹膜识别、音纹识别、虹膜识别、静脉识别、基因识别等技术采用较少。据美国智库Acuity Market Intelligence统计显示,指纹识别占生物识别技术市场超1/2份额,人脸识别占比为18%,其次是新兴的虹膜识别占比7%,此外还包括掌纹识别以及声音识别分别占比7%及5%。

从全球角度来看,我国虽现阶段生物识别市场占比较低,但在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前提下,未来生物识别市场规模将会随之极速增长,预计到2025年我国生物识别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930.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8.5%。正因如此,越来越多企业关注到这一赛道所蕴含的市场前景,纷纷加入其中,生物识别赛道在拓宽的同时迎来竞争激烈的市场新环境。

在此市场环境下,增速应用端创新迭代成为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突围的关键。针对此问题,眼神科技市场体系总经理王姝琦在接受朋湖网专访时表示,任何技术或多或少都有其适用场景,但在未来,多模态融合将成为生物识别赛道的发展趋势。

01

多模态融合的产业趋势

生物识别技术作为AI产业最早进行商业化落地的技术,自2015年AI行业进入爆发期开始就逐步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通过与场景的多年磨合后,生物识别技术已日趋成熟,实现了金融、医疗、运输等领域的广泛商业化应用。

据头豹《2021年中国虹膜识别行业概览》的数据表示,我国现阶段指纹识别占比超生物识别市场的1/2,人脸识别占比18.2%,而技术难度相对较大的声纹识别、静脉识别、虹膜识别相加之和仅为12.6%。

王姝琦表示,生物识别用于金融行业的最初目的是为解决由于身份认证出问题而导致的安全隐患。例如银行,以往银行的传统认证是通过密码识别,密码识别相对易破解且难以识别个体身份,具有一定管控风险,生物识别的准确性、唯一性可以有效降低金融风险。

如今,我国身处“新基建”大环境下,单一生物识别技术由于自身能力和应用具有局限性,使其难以满足现阶段及未来多场景、大数据的强身份认证需求。因此,多模态融合发展成为现阶段生物识别领域顺应产业升级的发展趋势之一。

眼神科技作为深耕生物识别领域20年的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承担起国内多模态生物识别领域“拓荒者”的角色,通过大数据与生物识别技术相结合,来解决高安全、强隐私、大底库数据下的强身份认证问题。传统意义上,要追求极致的安全,大多通过技术叠加一道道枷锁,往往以损失便捷和友好体验为代价,便捷和安全往往处于天平两端,难以达到“鱼和熊掌”的兼得。王姝琦介绍,眼神科技正通过多模态融合算法来寻求安全性、便捷性、友好性的最佳平衡,公司最新研发的面部多模态融合技术及创新产品,以保障识别精准度和安全性为前提,达到无配合、自适应的用户体验,目前已经在金融、公安、社区等高安全场景中得到成功验证,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市场总是留给有能力的企业。

截止目前,眼神科技已将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应用于金融、安防、校园、社区、智慧城市等领域场景中。尤其在金融领域,眼神科技已服务于近150家银行,覆盖18万网店,终端用户超7亿。

处在产业链日趋完善、技术逐步升级的今天,行业在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向各领域深化。对此,王姝琦表示,在AI行业融资浪潮翻涌下,拥有造血能力、拥有产品商业化能力的企业才能获得更多的市场资源。不过,从赛道中企业的战略规划来看,增强数据安全也成为现下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时所必须面对的焦点问题。

02

平台化发展保障数据安全

在“十四五”规划中,数据被明确定义为五大生产要素之一。随之我国陆续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等多个法规意见。

为顺应国家政策,增强数据安全及数据管控,近年来,在战略层面上,各个企业在推进智能化解决方案的同时逐步向软件平台及配套硬件设备整合方向进发,其标准也越来越趋向统一。眼神科技在增强技术研发的同时,也在不断拓展标准化平台的构建,为数据安全尽最大的努力和支持。

眼神科技ABIS多模态生物识别统一平台

依托于原创底层算法和数据统一管理,眼神科技首创了具有多模态数据感知、多维数据推算、智能反馈决策、数据安全共享等核心功能的多模态生物识别统一平台,通过AIOT设备的接入,为各类业务场景提供安全便捷的统一认证和轻量化管理。

据王姝琦介绍, “无平台不产品”,平台是眼神科技的核心。平台不仅能够独立部署,对客提供生物信息识别认证服务,又可以作为基础服务引擎,为更复杂的业务管理平台提供基础服务支撑,实现对生物识别相关业务的一站式管理。

此外,随着智慧城市、平安城市的号召及AI技术应用的深入,“AI+安防”产品也呈现出大规模商用化状态,智能安防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环。企业竞争加剧的情势对整个产业来讲并非一件坏事,除去在技术层面深耕外,企业还需提升自身竞争力用以获取更多市场份额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对此,王姝琦表示,首先,产业发展到红海阶段就会出现良莠不齐的技术差距;其次,市场由分散走向整合的综合化进程,是一种必然规律。企业间应当“视同行如同窗”,在良性竞争中促进产业发展。

过度攫取新技术的商业价值会损害技术及行业的发展。企业竞争的同时还需为技术留足成长空间,用客观角度去看待其发展路径,用管理和规范代替管控和限制,帮助产业增速发展。

03

结语

产业升级与占据市场份额间并不冲突。

技术发展+顺应政策保障数据安全就是增速产业升级的核心所在。

正如王姝琦所言,企业在寻求发展的同时积极维护赛道健康、采用良性竞争方式来扩宽产业量级才是企业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义。